臨安筍干的基本介紹
臨安筍干是以筍為原料,通過去殼切根修整、高溫蒸煮、清水浸漂、壓榨成型處理、烘干、整形包裝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營養(yǎng)價值
筍干不僅輔佐名菜,而 且有相當?shù)臓I養(yǎng)和藥用價值。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每100g鮮竹筍含干物質9.79g、蛋白質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纖維素0.9g、脂肪0.13g、鈣22mg、磷56mg、鐵0.1mg,多種維生素和胡蘿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筍的蛋白質比較優(yōu)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yōu)良的保健蔬菜。據(jù)醫(yī)家研究,由于筍干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發(fā)胖的人吃筍之后,也可促進消化,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養(yǎng)生學家認為,竹林叢生之地的人們多長壽,且極少患高血壓,這與經常吃筍有一定關系。
歷史民俗
據(jù)《臨安縣志》載,明正德、嘉靖年間,天目筍尖已為江南士民所稱道,至今已逾400余年。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西天目之禪源寺香火鼎盛,為江南佛教名剎,尤到夏日,香客游人自余杭古道接踵而至,天目山筍干成為寺院待客之主菜,善男信女爭相購買,攜之如帶山川之清秀,回家品味,鮮美可口遠勝諸蔬一籌,聲譽隨之廣布,馳名不衰。直至抗戰(zhàn)前,盛況維持200余年。清末和民國初年已有人傳至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深得華夏子孫之喜愛。惟1941年禪源寺被炸,香火衰落,至解放前夕,筍干也一度中落,筍農僅自食和以少量饋贈外地之親友。杭嘉湖之客商雖有入山販之,數(shù)量也不甚多。 解放以后,政府力圖恢復,筍干生產得以復蘇。1952年,供銷讓開始為農民代銷筍干,1954年,全面開展收購,筍干產量倍增,是年達到14000擔,收購量為11397擔,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并選其中之優(yōu)者,提供外貿出口,1955年,產量仍達11000擔,筍農為之雀躍。1956年,經有關部門批準,首次在“廣交會”展出。天目筍干不負眾望,以其色澤青綠黃亮,香氣清馥芬芳,滋味鮮嫩可口,包裝古樸典雅的獨特風格,倍受青睞,幾乎轟動港澳。當時之香港《經濟導報》撰文稱頌,謂“天目筍干以清鮮蓋世”,名噪海內外。此為天目筍干之全盛時期。
制作方法
一般從“立夏”邊開始采拗,中旬為旺期,月內結束。鮮筍用刀削到梢,剝凈筍殼,去除老部頭,下鍋煮筍,每百斤筍肉加鹽不超過3斤,燒煮3至5小時后取出,瀝凈鹽水攤開,置于烘灶上用炭火慢火烘焙,溫度以40℃~60℃為宜,并經常翻動,一次烘成的色澤青翠黃亮,也易保存。此為毛坯,又稱直尖。將直尖用煮沸的10%含量的鹽水復湯浸軟,剪去筍尖烘干即為焙熄。余下之筍坯、用人工揉捻,搓成球形,焙干,再用木錘敲打成扁園形,使之結實成只,即成“扁尖”,筍形肥大壯實的稱為“肥挺”,略小的為“禿挺”,比較瘦小的為“小挺”,但以嫩度、色澤為主要質量標準。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臨安筍干關鍵詞為“臨安筍干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