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駿棗的基本介紹
交城駿棗是全國四大名棗之一,肉質細而松脆,味甜汁多,交城駿棗譽滿三晉,名揚九州,蜚聲海外。
營養(yǎng)價值
果實皮薄肉厚,質脆味甜,可食部分占96.5%,鮮棗含糖量28.7%,含酸量0.4543%,維生素C430.2毫克/百克;干棗含糖量71.57%,含酸量1.58%,蛋白質3.2%左右,脂肪0.4%左右,維生素C16毫克/百克。此外,含有磷、鐵、鈣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元素和維生素P、維生素A、維生素B及環(huán)磷酸腺苷等物質。棗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人藥,有補血益氣、安神養(yǎng)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歷史民俗
遠在兩千多年前,境內即有棗樹生長?!稇?zhàn)國策》記云:“北有棗栗之利,民不田作,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苯怀堑靥幈钡兀芍矖椫畾v史悠久。漢唐時期,境內棗樹多生于平川及邊山一帶。1983年秋,瓦窯白家梁漢墓曾出土棗核、桃核數(shù)十枚,棗核為駿棗核,形狀大小大致與現(xiàn)代相同。成書于漢代的《神異經》亦記載:北方荒中有棗林......。與史實相符。唐宋時期,交城邊山、西社接岔一帶棗樹茂密成林;元代,境內大棗成為皇家貢品,《元一統(tǒng)志》記云;交城縣,貢品為“棗綿”。明清時期,據(jù)縣志圖載,城區(qū)南北一帶均植有棗樹,而且植株高大。民國時期,瓦窯駿棗首次參加法國巴黎萬國博覽展,走向世界。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泰民安,五十年代末。全縣棗樹約2.3萬株,僅城關邊山,即有棗樹1萬余株,年產鮮棗40萬斤,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瓦窯村棗種先后進入原蘇聯(lián)及阿爾巴尼亞地區(qū)。七十年代初期,先后在北京、廣州、太原等地多次參加展覽,盛名遠播。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在農業(yè)方針上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棗樹栽培,一些農村將田中棗樹砍去,致使棗樹數(shù)量大減。八十年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制,棗樹隨責任田落實到戶,才受到有效保護。邊山家庭院落亦移植栽培,棗樹數(shù)量始逐漸回升。進入九十年代,交城縣委、政府大力推行棗樹矮密豐栽培技術,積極推進紅棗產業(yè)化的進程。到目前全縣擁有駿棗樹近2.5萬畝,其中矮密豐2萬余畝,掛果面積1.7萬畝,年產鮮棗800多萬斤。
制作方法
紅棗山藥排骨湯
材料
山藥,紅棗,排骨,調料:蔥段,姜片,鹽,雞精,枸杞
做法
1、排骨剁小塊洗凈,山藥去皮切滾刀塊,
2、排骨和山藥分別飛水撈出
3、鍋中放清水燒開后放入排骨、蔥段、姜片、紹酒煮30分鐘加入山藥、小棗、鹽、雞精、調味再煮十分鐘出鍋前放入枸杞即可。
交城駿棗的獲獎榮譽
一九八七年上過國宴,一九九零年被選定為亞運會特供果品,一九九七年榮獲澳門首屆國際醫(yī)藥、營養(yǎng)、保健產品博覽會“國際最高金獎”,一九九七年中國第三屆農業(yè)博覽會和一九九九年中國國際農精品博覽會兩次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交城駿棗關鍵詞為“交城駿棗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