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刻瓷的基本介紹
淄博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漢族手工藝術珍品。本世紀80年代初開始名揚中外。每年應邀出國表演者川流不息,與日俱增;前來拜訪學藝的人絡繹不絕。這枝古老而年輕的民族藝術之花,如逢春雨,在淄博大地上競相怒放,絢麗多姿,在海內外瓷壇上獨樹一幟。
產品特點
刻瓷是一門綜合性的漢族傳統(tǒng)藝術。它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詩文、山水、花鳥、人物、頭像等均可刻鏤;掛盤、座盤、文具、茶具、花瓶、瓷板等皆能作業(yè)。小到幾厘米、十幾厘米器皿,大至數(shù)米屏風、壁畫,都可在刻瓷藝術家的刀筆下變成珍貴的藝術品。
歷史民俗
直至明清才有刻瓷之說,清代中葉便成為一種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據(jù)淄博瓷廠張明文、張道洪考證:因康熙好瓷,故常在其上題字為號,蓋章作記。宮中御師為保留御跡,便用刀刻于瓷器上,這就是早期的刻瓷工藝。清光緒末年,宮廷內專設了刻瓷技工班,詩文書畫開始刻于瓷器之上,并廣泛流傳開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漢族民間藝術,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日趨繁榮??檀晒に囈搽S之遍及全國各地。位于齊魯大地東端的青島,率先興起這門工藝,在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進行研究和制作。1975年春,淄博瓷廠選派張明文、劉瑞云前往學習,求教于石可所長和鄭惠民教授,從此,刻瓷藝術傳入淄博,首先在淄博瓷廠開始研制,繼而傳入淄博美術陶瓷廠、博山陶瓷廠諸陶瓷企業(yè)。
刻瓷藝術傳入淄博后,在各大陶瓷廠家迅速展開研制,并先后建立刻瓷組織。一批資深陶瓷藝術家,如張明文、馮乃江、朱一圭等,領銜開拓這一新領域。他們帶領年輕一代,在繼承淄博陶瓷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研究地域瓷質和釉面色彩特性,改進刀具和裝飾技法,研究出了堆雕與刻鑿結合、噴花繪畫與刻鑿結合諸方面的新工藝。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他們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多以平口刀捻、轉、平、側等刀法,使點、線、面巧妙結合,搭配得當。并將中國畫、篆刻及西方油畫的技藝融入刻瓷之中。使刻出的作品,不但具有書畫神形,而且頗有濃郁的寶石韻味。他們還研制出了寶石瓷堆釉刻瓷,噴堆刻來,就把淄博的刻瓷工藝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使之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自成一派,獨樹一幟。
制作方法
刻瓷工藝一般分三步驟。
一是起稿。即先將要雕刻的圖案、書法、畫面繪于瓷器上,然后照圖刻制。繪畫、雕刻功底高深的藝術家,多以腹稿施刀即可。
二是雕刻。這是刻瓷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不但工藝復雜,技術性強,而且所用工具考究,操作技藝精深。一般常用工具有尖、扁金剛鑿,金剛刻筆,小鐵錘和砂輪片。主要工藝為線刻、點刻和面刻,其中線刻是最為重要的。所謂線刻,就是用大小不一的刻刀劃刻出粗細不同,剛柔各異,曲直分明的各種線條。線條是繪畫的基礎,更是刻瓷藝術表現(xiàn)力強弱的標志,所以,線刻的水平往往代表一個作者的水平。點刻,是用鑿子鏨出大小不同、疏密不一的點??檀僧嬅嫔系拿靼?、近遠等透視效果和襯景、底影多以此表現(xiàn)。點是線與面的基礎,鏨點奧妙無窮,功在其內。其寬窄、深淺、疏密、排列方向,與畫面質感、形體結構和應用筆墨之法密切相關;運刀的輕重、快慢與點的虛實變化、表現(xiàn)效果緊密關聯(lián)。刻面,則是用平口刀鏟出或用砂輪片磨成較大破釉面。該破釉面與點、線結合,交相呼應,共同服從于整個構圖的表現(xiàn)力。
三是賦色。這是刻瓷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根據(jù)畫面的需要,涂上各種顏色。在瓷器上涂色,不同于紙張和其他質地的東西,其常用顏料有三種,即油畫顏料、發(fā)光油和陶瓷釉。賦色技法雷同于一般繪畫。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淄博刻瓷關鍵詞為“淄博刻瓷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jīng)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