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黑豬的基本介紹
黔北黑豬是貴州省遵義市的特產。黔北黑豬主要分布于貴州北部,遵義是其主要產區(qū)。黔北黑豬體型較大,生產性能較好,繁殖率高,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易育肥、屠宰率高、肉品質好等特點。黔北黑豬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1977年西南區(qū)豬種資源普查,認為遵義縣的山盆豬、湄潭縣的天河豬、道真的舊城豬、德江的復興豬、鳳岡的龍貝豬、綏陽縣的綏陽豬、務川縣的桐木豬、桐梓縣的芭蕉豬、息烽縣的石洞豬等,屬同種異名豬種,將九個類群統(tǒng)一命名為黔北黑豬。
產區(qū)居民以漢族為主,亦有仡佬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由于生產、生活需要,群眾除養(yǎng)豬積肥外,還有殺年豬、煉油和腌制臘肉等習慣。歷史上,德江縣復興場、鳳岡縣綏陽場、綏陽縣募壩、正安縣土坪與流渡、湄潭縣河包場等地,是貴州北部農副產品及牲畜交換的集貿市場,從黔北黑豬群內選育的良種豬,通過這些集市交流活動,逐漸形成了血緣關系密切的豬群,群眾對豬外形要求是“頭大、嘴長、岔口深,腳高、體長、架子蹬,大耳下掛粗尾根,倒八卦頭日增斤”。產區(qū)群眾選擇種豬經驗豐富,在當?shù)厣鷳B(tài)條件下,經群眾長期選育形成了黔北黑豬。
地域范圍
黔北黑豬主要產區(qū)位于貴州省北部遵義市的桐梓縣、遵義縣、鳳岡縣、綏陽縣、道真縣、務川縣、余慶縣、湄潭縣、正安縣、赤水縣、習水縣、仁懷縣等12個縣。黔北黑豬的地域保護范圍為:桐梓縣、遵義縣、鳳岡縣、綏陽縣、道真縣、務川縣、余慶縣、湄潭縣、正安縣、赤水縣、習水縣、仁懷縣等12個縣。地理坐標:東經105°36′—108°13′,北緯27°08′—29°12。
產品特點
黔北黑豬頭型清秀,大小適中,分長頭和短頭兩種。長頭型額面較平直,嘴筒圓而直,皺紋淺,額頭突出不明顯;短頭型額頭突出,呈倒八字形或菱形,嘴簡短、圓、粗而微翹,有橫紋,多呈菱形,切割較深。耳大下垂,耳根較硬,耳尖厚鈍圓;頸長短適中。體格中等,背腰微凹,胸稍窄而較深,腹大下垂、但不觸地。乳頭數(shù)(13.98±1.26)個,乳頭平行排列。四肢健壯,后肢多臥系。被毛多為黑色,鬃毛發(fā)達且粗、密、硬,當?shù)厝罕姺Q“青毛豬”,約有10%左右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特征,即面部、四肢及尾尖有白毛,皮膚呈灰黑色。1978年貴州省地方豬種資源普查隊調查2480頭黔北黑豬中,黑毛豬占89.78%,其余為花白毛或不完全“六白”特征。
黔北黑豬體型較大,成年公豬體重79~92千克,母豬為66~86千克。黔北黑豬全身被毛黑色,少數(shù)個體蹄部、尾部末梢、鼻盤等有“白點”特征。嘴長而直,背腰微下凹,較長而窄,腹大下垂但不著地,懷孕母豬腹部可以著地。黔北黑豬性成熟較早,公豬在3~4月齡就開始用于配種,母豬初情期平均在108.5天,一般在133.8日齡時開始初配,經產母豬每窩產仔數(shù)為7.57頭。黔北黑豬主要產區(qū)是遵義。
歷史民俗
歷史上,黔北黑豬是貴州省北部地區(qū)的當家品種。1978年豬種資源調查統(tǒng)計,黔北黑豬存欄120萬頭,其中能繁母豬約18萬頭。但由于沒有采取有效的保種措施,20世紀80年代后,產區(qū)引進蘇白豬、內江豬、長白豬等外來豬種進行雜交,致使黔北黑豬飼養(yǎng)量逐年減少,到1995年存欄黔北黑豬38.9萬頭。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黔北黑豬關鍵詞為“黔北黑豬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品更容易銷售。已經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