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村番薯的基本介紹
蘇村番薯,廣東省吳川市長岐鎮(zhèn)特產(chǎn),2014年10月11日,原國家質(zhì)檢總局批準對“蘇村番薯”實施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離吳川市區(qū)東北面約6公里,有一條自然村——蘇村。村東北面有小東江流過,其支流三叉江也在村中環(huán)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在東江相倚的亞九坡、羅了塘坡、白水塘坡、甕中坡、車塘坡等5個相連的,面積達8千多畝的低“坡”,河水漲時水汪汪一片,水退時變成一片低地。村民覺得這片肥土“丟荒”十分可惜。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全村大小老幼傾巢而出擔泥造壩,擔出了一條長6公里的大堤,使這5個“坡”變成了“人造田”。
由于“人造田”長期受小東江浸沒,因而沉積著一層很厚的泥,沒有砂子。令人稱奇的是白水塘坡里的泥土曬干后,遇到水就像沙子一樣完全散開。據(jù)化驗,“人造田”里的土質(zhì)鉀含量達43%以上,是番薯生長的必需元素。吳川市長岐鎮(zhèn)蘇村,有一種過去曾被認為只是充饑的賤品,現(xiàn)在成美味佳肴,這就是番薯,因其產(chǎn)于吳川蘇村,所以稱為吳川蘇村番薯。
2012年,蘇村番薯種植面積已增加到2800畝,平均每年增加300畝產(chǎn),平均畝產(chǎn)1噸多,總產(chǎn)2800噸,每噸調(diào)拔價4000元,銷售收入1100多萬元,扣除成本400萬元,返還借款總額200萬元,股金分紅總額500萬元,平均每戶純收入1.6萬元。2015年,蘇村番薯種植面積有2600多畝,畝產(chǎn)2000千克以上,個體最大達3.6千克,大部分銷往珠三角、港澳地區(qū)。
地域范圍
蘇村番薯產(chǎn)地范圍為廣東省吳川市長岐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產(chǎn)品特點
蘇村水土獨特,土壤屬黏質(zhì),含有多種元素,各種鈣化合物超過70%,加上適量的水分和充足的陽光,十分適宜番薯生長。蘇村番薯主要品種是蕹菜薯,味道醇香綿甜,質(zhì)地松軟。一般番薯生長期為4個月,蘇村蕹菜薯卻需要6個月。蘇村蕹菜薯以個大(大的達1.5千克)、水分少、粉足、耐儲存、不易腐爛而馳名。
歷史民俗
蘇村人在“人造田”上種番薯是從1978年初開始的,當時在“人造田”地勢較高的地方種四、五十畝,獲得成功。
1982年,種植280畝,到1995年突破1300畝。今年達2800畝。
不論種植面積多少,也不論在生產(chǎn)隊時期還是分田到戶階段,該村種植番薯都是統(tǒng)一行動,即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左右全村男女老少一齊在“人造田”上勞作。20多年來,栽培技術經(jīng)歷了精耕細作,粗耕粗種,嫁接雜交三個時期。
精耕反而不好
蘇村人造出了“人造田”后,最初種植的是稻禾,只是到了1978年初才試種番薯。當年番薯不僅能生長,還特別香甜好吃。那時種植番薯共有6個品種,被村民公認最好吃的是細尾笑品種,以致后來全部都是種這一品種。
這一時期采用傳統(tǒng)的耕作技術:在耕作前,讓土地干燥,用牛把地犁翻,再用牛耙碎,或用鋤頭砸碎泥片,然后做成一壟一壟的,最后才在壟上種上番薯田。需用水時,統(tǒng)一時間一起用車拉水(若不統(tǒng)一用水,水可能滲到其他地里,影響他人種植)。
品嘗吃法
吃番薯要講技巧
蘇村番薯的煮法,目前較為流行的有兩種方式:用高壓鍋或普通鍋(鋁鍋、陶鍋)蒸;用微波爐蒸。村童用泥塊堆成地窯子焗熟也非常好吃。
此外,還要掌握番薯的“脾氣”,否則,味道大打折扣。例如,番薯蒸熟后要馬上開蓋;收獲放了兩個星期的番薯最好吃。體形大的不如小的好吃;收獲的番薯貯藏在六個月以上,蒸煮前,要把番薯連續(xù)浸水8小時才使其味道不變。
番薯貯藏也要講究技巧。收獲一個月后,番薯水份減少兩成。若不注意保存,味道和肉質(zhì)就變化。因此,收獲回家里,就要用石灰粉撒,以防蟲子。一個月后,每天早晚要用水噴濕一次,每個月都要用石灰粉撒一次。這樣,至少可以貯藏一年。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本文蘇村番薯關鍵詞為“蘇村番薯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chǎn)品更容易銷售。已經(jīng)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nóng)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zhì)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