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果的基本介紹
青刺果又名阿娜斯果。阿娜斯為納西語(《滇南本草》記載),是一種多年生的稀有木本油料植物。據(jù)《世界植物書庫》、《滇南本草》記載,麗江地區(qū)海拔2300米至3200米的高寒冷涼山區(qū)是野生資源的主要分布區(qū)。納西語為阿那斯(滇南本草記載),是一種多年生的稀有木本油料植物。青刺果別名叫青刺尖,打油果。它生長于海拔1800—3000米的山坡、荒地、地邊、路邊和陰濕山溝灌叢中,尤其適宜在海拔2200—2700米地帶生長,是一種具有藥食兼用的經(jīng)濟植物。
營養(yǎng)價值
研究表明,青刺果油的脂肪酸組成以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和亞油酸為主,其中油酸的含量33.38%、亞油酸含量為40.82%;另外,還含17.2%的棕櫚酸和6%的硬脂酸,并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等多種維生素,每100 g青刺果油含有3.5 mg維生素A、2.1 mg維生素D、11.2 mg維生素E和0.30 mg維生素K,還含有非常豐富的鈣、硫、錳、鎂、鉀、磷、鋅和鐵等常量及微量元素,與其他食用油相比,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鉀,含量為9.8 mg/kg。鉀在維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的正常代謝和肌肉正常功能,對細胞內(nèi)外正常的酸堿平衡和降低血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產(chǎn)品特點
青刺果樹為落葉灌木,叢生,株高2—3m,冠幅3—4m。老枝黃褐色,幼枝青色,有刺,都有縱條紋。刺長3—6cm,堅硬,故有“青刺果”之稱,刺長至一年后,開成果枝,葉近革質(zhì),單葉互生或簇生,開狀呈卵開,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光滑,著生在刺的莖部,一般長5—7cm,寬2—3cm。托葉小,總狀花序,腋生,白色,11月至次年2月開花,花開葉落,開成幼果后又生長出新葉。核果,初綠或紅褐色,4—6月成熟時呈黑褐色。果子腎形長圓形,果長1.5—2cm,直徑0.8—1cm,果實成熟后自然脫落,此時即可采收利用。
歷史民俗
青刺果是一種野生植物。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著名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博士在麗江開展了長達27年的考察,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萬花凋零的寒冬,玉龍雪山和瀘沽湖畔的深山峽谷中,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傲然盛開著美麗的花朵,這種奇特的植物在當?shù)厮追Q青刺果,是世界木本油料植物中的一朵奇葩,被納西族、藏族群眾和摩梭人視為“吉祥樹”和“百花之王”,祖祖輩輩一直沿襲加工青刺果食用油,并廣泛用于民間的醫(yī)療保健、護膚、美容,效果十分靈驗。摩梭人對此更是情有獨鐘,把該油作為他們護膚護發(fā)的必須用品,用于擦手涂臉,預(yù)防皮膚干燥皺裂,保持皮膚柔嫩,并用梳子蘸該油梳頭發(fā),作為美發(fā)的護法之油,作為保持頭發(fā)烏黑光亮,不折斷,不脫發(fā)等。
青刺果的制作方法
青刺果從4月中旬開始進入成熟期,海拔較低的的地方,5月份已大量成熟,海拔較高的地方6月份成熟。成熟的標志是果子由綠變?yōu)楹诤稚9映墒煲慌?,采摘一批。采摘時用一根勾子,勾住枝條,用手采摘,也可在樹下鋪一塊塑料布,用棍子輕輕敲打樹枝,把成熟的果子打下來,果實初綠或紅褐色表明尚未成熟不宜采摘。因為未成熟的果子一不能做種子,二含油少,出油率低,質(zhì)量也不好。果子采摘后,用手搓洗,洗去果肉和雜質(zhì),曬干,并將青刺果干子用麻袋包裝好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nèi)妥善保管,并要注意防蟲、防鼠害。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shè)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本文青刺果關(guān)鍵詞為“青刺果包裝設(shè)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quán)、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chǎn)品更容易銷售。已經(jīng)服務(wù):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nóng)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zhì)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