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酥餅的基本介紹
梓潼酥餅原名薄脆子,是中國四川梓潼的漢族傳統(tǒng)名吃,當?shù)靥厣恻c之一。 梓潼酥餅主要以小麥精粉,菜籽油,化豬油,一級白糖,芝麻等為原料,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獨特配方制作,舊時用木炭火,現(xiàn)采用紅外線爐烘烤而成。品種由過去甜味一種發(fā)展為檸檬、香蕉、椒鹽等八種,老幼皆宜,久食不厭,有盒裝,套裝,規(guī)格各異,富麗精美,被譽為食中佳味,饋贈上品,梓潼糕點二絕之一。是廣大消費者居家旅游,營養(yǎng)衛(wèi)生的方便食品。
營養(yǎng)價值
制作梓潼酥餅的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huán)境條件不同,營養(yǎng)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干旱氣候區(qū)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面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面包;生于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面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chǎn)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產(chǎn)品特點
梓潼酥餅形如滿月,色澤淺黃,其酥紋細膩,香而薄脆,具有余味悠長,淡雅恬靜,久食不厭的特點
歷史民俗
梓潼酥餅制作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早在漢代就有酥餅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寄居梓潼時,就常以酥餅伴酒吟詩,因此有“金樽美酒香酥餅,相如彈琴醉文君”的古詩句。歷史悠久,于唐代天寶年間。據(jù)傳唐玄宗李隆基入蜀時,途經(jīng)梓潼上亭鋪,地方官員以酥餅貢奉,玄宗嘗之贊不絕口,后上貢朝廷,逐成為“貢餅”從而揚名,蜀中于是梓潼酥餅在長安漸為人知,時有談及,并稱之為貢餅。由此可見其生產(chǎn)歷史當在千余年以上。
酥餅是家鄉(xiāng)(梓潼)的一種小吃,聞起來香氣誘人,吃起來口感極佳。曾經(jīng)還是皇室貢品。不過,這種餅不是隨時都可以品嘗到的,只有農閑時才能吃到。特別是到了盛夏,農民忙完了地里的活兒,閑時用新磨的小麥粉做出的酥餅特別好吃,在農村,差不多家家戶戶的女孩都會做。
梓潼酥餅的制作方法
1、制酥:用菜籽油250克下鍋燒熱,端離爐火,慢慢倒入上白面粉750克迅速攪拌均勻后,起鍋盛入盆內待用。
2、和面:將余下的上白面粉全部倒在盆內;將堿面用2.15千克水化開(六成涼水,四成開水),先倒入60%的堿水反復和好面,再倒入25%的溫水,搓揉成表面發(fā)光的硬面團,再將剩余的堿水灑入,并用拳頭在面團上壓榨,使堿水滲入面內。然后將面團移在面板上用力搓揉到有韌性時拉成長條,抹上清油,摘成重約65克的面劑100個,為防止粘連,每個面劑上可分別抹些油,再逐個搓成約12厘米的長條。
3、制餅:將搓成的長條壓扁,再用小搟面杖搟成約5厘米寬的面片,逐片抹上7.5克油酥、撒上0.5克椒鹽,右手拎起右邊的面頭,向外扯一扯,再按三折折起來,每折長約20厘米,然后由右向左卷,卷時要用右手指微微往長扯,左手兩指撐面片兩邊往寬拔,邊扯邊卷成10余層,再將剩余面間扯長扯薄,抹上油酥,扭成蝸牛狀(1個酥餅須扯約4米長)。
4、上鏊:將面團壓成中心稍薄,直徑約7厘米的小圓餅。在鏊內倒50克油,將小圓餅逐個排放在鏊里,鏊下的火力要分布均勻。散在周圍。鏊上的火力集中在鏊的中心,這樣才能使酥餅的心子提起,使其漲發(fā)。約3分鐘后,拿開上鏊,給酥餅淋50克清油,逐個按火色情況調換位置,防止烤焦、再將上鏊蓋上,1分鐘后將酥餅翻身調換位置,達到火色均勻,兩面酥黃出鏊即成。
聲明: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本文梓潼酥餅關鍵詞為“梓潼酥餅包裝設計,”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如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幫助企業(yè)找到亮點,打磨亮點,包裝亮點,讓產(chǎn)品更容易銷售。已經(jīng)服務:金鶴大米,老街口瓜子,摩爾農莊核桃奶,御石榴果汁飲品,黃天鵝可生食雞蛋,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大師小點蛋撻,光明,今麥郎,書亦燒仙草等品牌。四喜發(fā)現(xiàn):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持續(xù)改善,終成于天下.
聯(lián)系我們翻個兒黑豆豆腐產(chǎn)品主要在盒馬鮮生銷售。據(jù)統(tǒng)計盒馬賣豆腐的區(qū)域顧客停留的時間大概是...